这个夏天,一群青年学子踏上防城港的边防热土,开启了一场特殊的“三下乡”实践。7月14日至20日,由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组织的“丹心卫国,产业兴边”边疆行实践团深入广西防城港市开展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青年学子以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形式,先后走访南里哨所、峒中口岸等8个边防要地,开展界碑巡护、国防教育等实践活动,并在社区开设“非遗+国防”特色课堂,用青春行动诠释新时代边疆青年的使命担当。

实践队员们行走在边疆
行走边防一线:青春脚步丈量祖国疆土
实践团来到滩散边境派出所,我们与边防民警温所长开展专访,“忠诚守护国门,热血续写荣光”,对话新时代戍边人的故事;在南里哨所,士兵们带领实践队员在哨所中实地观摩哨所环境,切身体验“我为祖国守边防”的一天;在峒中口岸,队员们实地观察中越边民互市贸易流程,理解“兴边富民”政策内涵;在防城港城北烈士纪念碑前,实地感受烈士们“守卫边疆、不怕牺牲”的大无畏精神;在防城港海洋博物馆中,聆听海浪诉说的生态故事,读懂了守护蔚蓝家园的责任。

实践团随边防民警徒步巡查边境线

实践队在哨所参观英雄模范事迹

实践队在滩散边境派出所开展人物专访

实践队来到防城城北烈士陵园向烈士致敬
沉浸式国防教育:在历史坐标中筑牢信念
从大清国1号界碑到1314号界碑,100多年历史沧桑,显示了中国领土的神圣不可侵犯。实践团沿着边境线,特别设计“界碑密码”实践路线:在大清国1号界碑前感受历史的变迁,在1314号界碑开展“一生一世守边疆”主题团日活动,于南端界碑前重温入团誓词。最令人动容的是跟随边防民警徒步巡查1346号界碑边境线时,队员们在面对描红的“中国”二字时,00后队员们感慨:“指尖触摸到碑文的刹那,才真正读懂‘寸土寸金’的分量。”

实践队参观“大清国钦州界”1号界碑

实践队到界碑前开展主题团日活动
非遗赋能边疆教育:五彩课堂润童心
团队来到防城区三官社区后,与防城区团委开展座谈会,了解防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、国家安全教育、产业发展现状。实践团与社区居民、儿童打造“五个一”特色课程体系:结合当地地处中越边界实际,“国安筑长城”课堂通过宣讲陈祥榕、肖思远等卫国戍边英雄故事,增强边疆儿童国防意识,同时开展防网络诈骗、禁毒、反走私、保密安全等宣讲,筑起八桂边关国家安全“钢铁长城”;“漆扇流芳”非遗课上,实践队员指导孩子们了解中国国家级非遗文化;在“百草缀香囊”环节,队员们将防城港特色药材肉桂、八角融入香包制作,让中医药文化扎根边疆。社区主任表示:“大学生把非遗技艺和国防教育结合,给孩子们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。”

实践队到三官社区开展“国家安全记心间 禁毒反诈我争先”宣讲

实践团指导小朋友制作植物拓印课

实践队与三官社区孩子们漆扇制作展示
深入金花茶保护区:探寻特色农业发展路径
实践团抵达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与保护区管理人员开展专题座谈,深入了解金花茶的物种保护、人工培育及产业化发展现状。金花茶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,金花茶被誉为“植物界大熊猫”和“茶族皇后”,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,是防城港市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柱。座谈会上,保护区负责人介绍了金花茶从野生保护到规模化种植的转型历程,以及“科研+企业+农户”的产销模式。团队成员围绕产业升级、品牌推广等议题与当地专家展开讨论,提出结合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等建议。

实践队到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座谈会

实践队到金花茶自然保护区观察金花茶生长情况
走进红树林湿地:守护边疆生态屏障
实践团奔赴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保护区、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红树林湿地等地,开展红树林保护现状调研。作为我国大陆海岸线最南端的红树林分布区,这片“海岸卫士”对维护生物多样性、抵御台风侵蚀具有重要意义。团队成员跟随保护区工作人员徒步勘察,记录红树林生长状况及周边环境变化,并参与滩涂清理等志愿服务。团队计划通过科普宣讲、新媒体传播等方式,呼吁社会关注边疆生态安全。

实践队员到北仑河观察红树林生长情况
青春不止有诗和远方,还有边关的界碑与脚下的热土。这次边疆之行,不仅是一次实践,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。从巡边护碑到非遗课堂,青年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请党放心,强边有我”的担当!
(文/杨梅、杨焯堤,图/梁玉婷、谢远锋、赵景弘,审核/韩冷霏、安平、梁必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