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,热播电视剧《人世间》已经大结局了,该片通过讲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,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革,以及周家三代人的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变迁历程,让许多观众感觉很多情节“似曾相识”。周家在光字片无疑是独特的、出彩的存在,周家出了一个市长,一个教授,一个导演,一个妇产科主任以及4个清华学霸,就连只有小学文凭的周秉昆,也是“六小君子”中的核心人物,刚从牢里出来就被朋友们簇拥着“带领大家搞搬家公司”……
周家的子孙后辈在为人处世上或学习工作方面都或多或少有某些“闪光点”,而这些“闪光点”的形成,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问题——有什么样的家教家风,就孕育什么样的子女。在剧中,周家老父亲是个工人,凭着本分和勤恳做人与做事,不坑人不害人,淳朴善良;周家老母亲是个大字不识的家庭主妇,讲不出教育孩子的大道理,但一生与人为善,勤劳节俭。周家父母给三个儿女撑起了家风好、人缘好的帷幔,使得孩子们从小就以善良为圆心,以厚道为半径,画出了他们“仁义大气”的一生。
一个孩子的未来,就藏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中。回顾历史,从“孟母三迁”“曾子杀猪”“岳母刺字”等妇孺皆知的众多家教故事,到范仲淹、于成龙等先贤虽然出将入相、激扬天下,却始终持俭忍受、清廉守正,把节俭作为“第一家风”传承给后人的动人典故,从南长滩拓氏家族耕读传家,到焦裕禄精神在后人中的传承发扬,我们看到在代代相传、口口相授中,中华优秀文化与良好家风浑然天成、相生相长。
家教家风必须与家国使命相结合,将其融入国家这个最大“家”之中,同频共振,才会是大海中永不干涸的浪花。周家最有出息的孩子莫过于长子周秉义:北大哲学系高材生,有头有脸的市长,当地的“一把手”……影片中的周秉义从小诚实为人、干净做事,勤俭持家、善良宽厚。走上仕途后,他把对亲友的“小爱”转化为对人民群众的“大爱”,凡事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标准,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。良好的家教家风,在为每个家庭成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同时,也成了党员干部守护廉洁底线的一道堤坝。可见,一个家庭的家风,对内影响着个人的品格,对外影响着党风政风。领导干部一旦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,并融入个人的认知、实践,他的风气、风格、风尚的底色将会是鲜红透亮的,不掺杂任何杂质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《人世间》中的家庭关系及其背后的家教家风,也可以成为不同时代发展阶段的党风政风社风的一面镜子。
家风好才能“家和万事兴”,家风好也才能给这国家、民族和人世间带来更多的美好。